疫情期間各國奉行全體總動員的經濟學,政府及其央行目標一致,攜手同行,現在它們彼此开始漸行漸遠。
這場全球央行的暗自鬥法現在已經造成一個受害者,英國試圖通過財政刺激來提振經濟,結果適得其反,造成債券暴跌,在短期內,英國央行被迫介入並支持市場,英國首相特拉斯的政府則局部改弦易轍。從中期來看,投資者押注這將意味着英國的利率會更高。
隨着經濟放緩,歐美爲主的西方國家通貨膨脹率仍然居高不下,全球金融市場可能會出現類似的緊張局勢。
各國央行貨幣當局看到飆升的物價時,對通貨膨脹是抱持一種除之而後快的態度——必要時甚至不惜讓經濟陷入衰退。
但負責政府預算的政治人物們的看法卻不同,因爲受到生活成本高漲打擊的選民希望他們的政府提供幫助,這通常意味着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
現在就產生了一個政府與央行之間的矛盾,一個需要寬松來刺激經濟保證選民的利益,一個需要緊縮來降低日漸高漲的通脹。
這就是許多政府正在做的事情——尤其是在歐洲,俄烏衝突造成的天然氣短缺,代表今年冬天可能面臨停電和限電,僅德國就計劃借貸多達2000億歐元來應對能源危機,在其他地方,日本正在加碼財政刺激措施,許多國家已經加大了食品或能源補貼,這些都表明了,現在的西方發達國家政府財政需要寬松,但央行卻不允許如此。
所有這些都指向了一種與最近不同的新政策組合。
在雷曼兄弟倒閉和疫情爆發之間的十年左右,多國政府經常通過預算緊縮來對其經濟踩下煞車,全球央行則都在加速加息,但收效甚微。
現在看來,雙方角色將互換,部分原因可能是金融危機的後遺症之一:政府只能拯救銀行、而非勞工的觀點。
後疫情時代西方國家與過往截然不同的機制也充滿着風險:
1、大量的公共支出(比如拜登的刺激計劃等)可能會加劇央行試圖壓制的CPI通脹壓力
2、央行官員在加息時會增加政府的預算成本,政府的借款將面臨更多的利息支出
3、在不清楚財政或貨幣官員誰佔據上風時,市場可能會出現幾輪混亂
TS Lombard駐倫敦的經濟學家Dario Perkins說,現在是一個政府有很多理由花錢的世界,他們要應對新冠病毒,要應對能源危機,如果出現經濟衰退,他們需要花錢來刺激經濟應對經濟衰退,還有战時經濟和氣候變化。
顯然,現在央行與政府之間產生了矛盾,政府在財政上寬松得越多,央行就越擔心通脹,反之央行他們收緊的力度就越大,政府貸款的利息支出對政府財政就有着直接的負面影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後疫情時代 各國央行與政府間爲何漸行漸遠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