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舌尖上的鄉村| 三門鎮特色小喫:苞谷粑

舌尖上的鄉村| 三門鎮特色小喫:苞谷粑

by admin - 2023-08-29 80 Views

FOCUS ON US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开欄語

煙火人間,唯美食最撫慰人心。

美食,它是可感可觸可品可嘗的物質存在。他們是柴米油鹽醋的共舞,也是酸甜苦辣鹹的合歡。它可以跨越歲月長河,讓過往和當下的人們,共享一種味道;它還可以以同一種方式呈現,卻變幻萬千味道,滿足不同食客舌尖上的喜好。

美食,是不可捉摸卻又綿長悠遠的非物質性的存在。它把生存的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又把生活的味道渲染得五味俱全。它給食客留下一方風情的獨特味道,又給遊子烙印下一份刻骨銘心的鄉愁。

味至濃時即家鄉,唯有美食解鄉愁。美食,在我們的舌尖上,在我們的記憶中,在我們固守的鄉愁裏……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策劃報道《舌尖上的鄉村》,通過聚焦桂林各個鄉村的美味佳餚,探尋彌漫在桂林鄉土間的煙火味道,撫慰那縈繞在每個人心底的至味鄉愁。

在龍勝各族自治縣三門鎮,有一種特色小喫,叫苞谷粑。

“苞谷粑就是用玉米做成的粑粑,我們這裏習慣叫做苞谷粑。”近日,記者來到三門鎮花橋村,支書周如友告訴記者,以前糧食緊張、生活貧乏的時候,村民們把玉米當主食喫。煮玉米、炒玉米,花樣用盡,而苞谷粑算是最老少鹹宜的一種喫法。

周如友說,村子裏苞谷粑做得最好喫的,是王志珍阿嫂。他叫來王志珍,請她展示一下這道經典小喫的做法。王志珍滿口答應,立刻聯系了幾位姐妹,准備做苞谷粑。

王志珍和阿嫂們背上背簍來到玉米地。她們有說有笑鑽進玉米地裏,不一會兒就掰了二十來個玉米。

“做苞谷粑的玉米是有講究的,我喜歡用不老不嫩、成熟適中的雜交玉米。辨別的方法就是用指甲掐玉米粒,剛好能掐進去是最好的。每年5月份到9月份都可以挑到合適的玉米做苞谷粑。”王志珍傳授挑選玉米的技巧。她說,過老或者過嫩的含漿玉米做出來的粑粑香味不足,濃稠度也不夠,而糯玉米更適合蒸熟食用,做出的苞谷粑口感和味道都不是很好。

王志珍做苞谷粑已經有五六年了,都是跟村裏長輩們學的。她也是喫着苞谷粑長大的,傳承的不僅是老一輩人的手藝,更是一段過去的記憶與時光。

回到家後,王志珍和阿嫂們一起將玉米外殼去掉,剝下玉米粒。將玉米粒洗幹淨後,放入適量的糯米,然後用打漿機將玉米粒和糯米打碎,再加上一些白糖攪拌均勻。

除了傳統的用葉子包着玉米漿蒸,王志珍更喜歡用盤子盛玉米漿來蒸。蒸熟後再切成塊狀,做出一盤盤苞谷粑,分給家人或朋友喫。只見她將打好的玉米漿倒入盤子裏,端來蒸扣肉用的蒸鍋,將盤子放到蒸鍋中。

“蒸的過程中不要反復揭开鍋蓋,要不然容易蒸不熟。”王志珍提醒道。

約40分鐘後,苞谷粑就蒸熟了。揭开蒸鍋蓋的一剎那,香味撲鼻而來。王志珍將一盤金黃色的苞谷粑端到桌上,用刀劃成一塊塊,看上去有點像發糕。咬上一口,甜甜的、香香的,讓人回味無窮。

展开全文

就這樣,一道飢餓年代迫不得已“發明”的小喫一直流傳至今,成爲許多本地人的童年經典美味和外地遊子難忘的鄉味。

王志珍和瑤族阿嫂們到地裏掰玉米。

蒸熟後的苞谷粑。

將打好的玉米漿倒入盤子裏。

END

來源丨桂林日報記者 李忠波

見習記者 何 月

通訊員 肖春媛 趙梓西 文/攝

值班編輯丨母 丹

責任編輯丨鄭 華

值班編委丨劉教清

桂林日報出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舌尖上的鄉村| 三門鎮特色小喫:苞谷粑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6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