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三下鄉非遺篇:品酸漿神奇,燃振興之魂

三下鄉非遺篇:品酸漿神奇,燃振興之魂

by admin - 2023-09-01 56 Views

豆腐起源於中國,其制作方法多以添加滷水石膏居多,山東鄒平南部山區有豐富的麥飯石水資源,在600多年前就有了用酸漿點制豆腐的工藝,2013年鄒平酸漿豆腐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7月15日至17日,山東農業大學的“鄒平螢火小隊”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隊走進濱州市鄒平市西董街道孫家峪村,以“探尋非遺文化,傳承匠人基因”爲主线,推動鄉村振興主线發展,爲黃河文化注入新鮮血液。

聞酸漿祕密,初識豆腐傳奇

早在中學時期便聽聞酸漿豆腐的故事,而作爲非遺的酸漿豆腐招牌,並沒有打出去,知名度遠遠不夠。對此,實踐隊員決心去往實地考察,一是了解酸漿點豆腐的奧妙,二是助力家鄉非遺資源的充分利用。在與非遺傳承人孫懷兵師傅提前幾天協商溝通後,師傅提前一天爲我們備好酸漿以及所需工具,實踐團隊在炎炎酷暑下組隊前往孫家峪村,進村的道路並不順暢,小作坊隱於山間,恰逢通山唯一一條路受阻,隊員們步履堅定,用腳步丈量大地,總得“柳暗花明又一村”。酸漿豆腐傳習所的面積並不大,但所需工序自成一體,運轉如流水。整個傳習所也都彌漫着濃鬱豆子的香氣,不負省級非遺的優質判定。

嗅酸漿香氣,深掘豆腐技藝

迎着烈日,實踐隊員跟隨孫師傅的指引,走進酸漿豆腐制作工坊。據孫傳兵師傅介紹,酸漿豆腐工藝大概分爲選料浸泡、磨漿去渣、殺沫消泡、煮漿點漿、二次加熱、壓制成型6個步驟制作核心技術是百年流傳的優良菌種和世代相傳的點漿技藝,酸漿需要在制作前預留培養,制作工藝繁瑣獨特,不加滷水,不加石膏,原料僅有黃豆和水,制作出來的豆腐口感滑嫩、豆香濃鬱,無豆腥味。

這裏點漿用的酸漿,類似於用面粉做引子蒸饅頭,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漿。整個過程中採用當地甘甜的山泉水煮制豆腐,煮制中盛出來的漿水,放在專用缸內,由自身的乳酸菌發酵作用而變酸即爲“酸漿”,再用酸漿點制豆腐。這樣制作出來的豆腐就叫“酸漿豆腐”,做一次豆腐留一次酸漿,循環使用流傳至今。實踐隊員們紛紛上手,在豆與水的研磨之中,感受古法技藝。拿起一勺,乘上一點酸漿,化作點豆腐之匙,來來往往,一塊酸漿豆腐便成型了。

圖爲實踐隊員走進豆腐制作工坊。

傳酸漿之技,留存非遺瑰寶

在體驗過程中,孫師傅耐心傳授炮制技藝,拓寬了實踐隊員的眼界,這僅是縮影,孫懷兵還將更多的精力用在了非遺項目的傳承與發揚上。常常有在孫大嫩酸漿豆腐傳習所進行學習實踐的同學們,孫師傅與中小學校合作开展非遺文化傳承教育,希望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使傳統技藝喚起民族文化基因,讓同學們在實踐之中了解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展开全文

圖爲非遺傳承人進行酸漿點豆腐的演示和講解。

化酸漿精妙,助力鄉村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酸漿豆腐傳習所駐足時,孫師傅爲每位實踐隊員備好一杯原釀豆漿,豆香醇厚入心,由此團隊聯想出系列時尚單品,將古技法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初步推出策劃方案,團隊後續與孫師傅持續聯系,爲酸漿豆腐提供量身定做的現代化方案,推動文旅品牌的融合。除此之外,酸漿豆腐傳習所已與中國農業大學的教授進行合作研發,在些許媒體的報道下,已有企業和孫師傅的工坊達成合作關系,助力非遺品牌走向國際。一塊豆腐代際傳天下,不僅促進文旅產業的發展,更是帶動全村乃至周邊的經濟復蘇,不僅收獲了經濟效益,更具有社會效益,助推產鄉融合,實現鄉村振興。

圖爲實踐隊員親手體驗壓制豆腐。

着一村守護一手藝,寄居深山處的手藝人應該也必須被人看見,古法炮制的獨特匠心理應閃爍光輝,山東農業大學“鄒平螢火小隊”社會實踐隊體驗過後,並不會結束對非遺文化的探尋,未來將會繼續把專業理論知識運用於實際,以專業智慧賦予家鄉非遺新活力,利用並傳承好非遺文化將知識積累、實踐思考等成果轉化爲建設性意見和舉措,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的高質量發展,積極肩負起保護非遺文化的重要責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三下鄉非遺篇:品酸漿神奇,燃振興之魂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87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