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藝術开卷|在景邁山古茶林,回歸另一種設計

藝術开卷|在景邁山古茶林,回歸另一種設計

by admin - 2023-10-23 56 Views

景邁山, 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境內。在這片中國版圖的 “極邊之地”,有着世界上年代最久、 保存最好、 面積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2023年9月17日,“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成爲全球首個茶文化世界遺產。

安徽大學學者左靖多年前曾帶領團隊爲景邁山及其範圍內多個傳統村落進行鄉土文化梳理和展陳利用等工作, 並邀請了包含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人類學和經濟學專家、生態保護工作者、茶文化和茶產業工作者等各行業的幾十位專家共同參與。

近日,這一考察成果被集結成書《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巡禮》,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澎湃新聞選摘部分內容。

雲南普洱的景邁山

景邁山古茶林入口

起點:作爲 “鄉土教材” 的 “今日翁基” 展覽

在最初的整體構想中,景邁山項目是以文化梳理爲基礎,以內容生產爲核心,以服務當地爲目的,從一個村莊延續到整個區域,持續多年的項目。在接到委托之後,我們立即开始對景邁山上的15個村落進行具體的調研和文化梳理,用田野考察的方式對該地區的人文與自然生態、村落布局和居住空間、節慶風俗和日常生活,以及當地的經濟生產等進行深入了解。最終我們選擇了翁基作爲起點,开始了一系列實際的地方營造工作。

展开全文

翁基民居(屋頂爲“一芽兩葉”裝飾)

翁基是隸屬於惠民鎮芒景村的一個自然村。作爲布朗族世代聚居的村寨之一,翁基當前的人口仍以布朗族爲主,共有居民89戶、334人。相比於景邁山上因茶葉加工廠、茶葉曬棚等現代建築的出現而對村寨風貌造成了一定衝擊的其他寨子,翁基是將傳統村落風貌保存得最爲完好的布朗族村寨,傳統民居比例高達98%。作爲“空間生產” 的核心內容,我們計劃對該寨中的數棟幹欄式建築進行翻新,在保留其原有結構特徵並增強其美學特色的同時,將它們改造爲能夠承擔起更多具有當代性功能的公共或半公共空間。

翁基展示點外觀,2017年,攝影:劉展輝

我們一共改造了四棟房子,其中一棟被命名爲翁基小展館,作爲展示當地文化和習俗的場地,還有一棟作爲鄉村工作站,另外兩棟改造成民宿用來接待訪客。團隊在傳統幹欄式建築的保暖、防水、防鼠、採光、隔音和衛生間的配置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保持並強化富有當地特色的建築美感的同時,使裏面的空間和設備更符合現代人的需要,希望這些探索能爲村民在改造他們的房子時提供參考。

改造後的鄉村工作站,翁基村,2017年,攝影:張鑫

經過大約一年的工作,2017年10月14日,我們以“今日翁基”爲名,在完工後的翁基小展館展出了第一階段的工作成果。展覽以多媒體的形式展示了團隊對翁基村民的生活狀況和它所在地區的生態環境的研究成果,以及應邀而來的藝術家們以該地區的人、物和事爲主題的創作作品。我們爲翁基設計改造的四棟傳統布朗族民居,既是展陳的載體,也是展陳的內容。它們將被植入文化展陳、社區教育和生活服務等功能,呈現“老屋新生”的多種可能。

“今日翁基”展覽現場,翁基展示點,2017年10月,攝影:張鑫

翁基的展覽,是我們對地方性知識的一個通俗的視聽再現,是一個“鄉土教材式” 的展覽。它既是一種文化梳理,又服務於鄉土教育;既面向外來遊客,又以村民爲受衆。展覽通過文字、手繪插圖、視頻、照片、模型以及實際的建築和室內設計(通過展館本身和其他改造過的房子體現),爲村民提供新的視角、空間和方式來觀看和體驗經由外來文化藝術工作人員闡釋過的當地人們的生活、工作和休闲活動,進而讓村民,尤其是孩子們去了解自己村寨的歷史、文化,從而實現教育的功能。對於這個展覽,村民們的反饋非常積極,有不少人反復去看。老人看到自己出現在視頻裏,會羞澀又驚喜地捂着嘴笑。小孩會翻看展冊,認裏面的房子、用具和植物。還有人會帶自己的親戚朋友來,指着照片說哪個是自己。其他村寨的村民也會跑來看,還問爲什么只有翁基有這樣的展覽,他們村裏什么時候會有。村民不只是“看”,還會對內容提出意見。比如山上的安章(宗教活動場所管理人、宗教儀式活動主持人)和佛爺會一字一句地看我們的展冊,討論裏面的傣文翻譯。布朗族的文化學者、被稱爲 “更丁”(唯一尊敬的人)的蘇國文,之前就爲我們提供了很多學術支持,开展後他細細地看了展覽,還說以後要多跟我們討論。另外有些村民問我們能不能在自己的家裏或者廠房裏也貼上這樣的手繪,放上這樣的視頻,這樣以後有客人問起關於茶和民族文化的東西,就可以直接讓他們看這些內容。

村民玉又看展中,翁基展示點,2017年10月,攝影:張鑫

“今日翁基”的另一個潛在受衆群體是來訪的遊客,因而整個展覽的內容和展示空間也成爲當地文化旅遊資源的新內容,作爲一個常設的文化展覽延續至今。這對培養村民的地方文化自覺和認同感無疑具有積極的意義。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教授、藝術史學者王美欽曾評價我們在景邁山的工作是“把該地區村民的民生民情、日常社會關系和精神需求,也就是在無數歲月的積累下形成的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人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加以整理、研究、表達和展示,在視覺、具體物理空間和社會心理各層面上加深村民對本地區的人文和地理環境、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美學等多方面的資源的認知。這種認知的積累自然會提高他們的文化自覺,並增強他們的社區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 。

部分團隊成員合影,翁基展示點,2017年10月,攝影:張鑫

生長:城市場域裏的 “另一種設計”

“今日翁基”之後,我們的駐地工作依然在持續。與我們在其他地方進行的鄉村建設項目一樣,我們也積極地將有關景邁山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以及團隊工作的成果介紹給外面的世界,特別是城市文化圈,以增強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聯系與互動,促進藝術參與鄉村建設、地方營造的交流和討論。 景邁山項目先後參與了在深圳華·美術館舉辦的 “另一種設計” 展覽和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 ”。“另一種設計”展覽於2018年6月30 日在深圳華·美術館开幕,策展人劉慶元和謝安宇基於對設計迥異於常規的思考,從當代設計藝術家工作室、民藝復興及鄉土文化保育、材料研發、人工智能與交互設計等領域選擇了13個小組呈現“另一種設計”的設計觀念,分爲“工作室”“營造術”“實驗室”三部分。

“景邁山”項目參展“另一種設計”,深圳華·美術館,2018年6月,攝影:朱銳

景邁山項目展區是“另一種設計” 展覽中面積最大、形態最豐富的展區,包含另一種背景、概況、日常、茶林、人與物、建造、作品經濟研究與包裝設計和拾遺九個單元,以繪本、攝影、視頻、圖解等視覺形式向城市觀衆全方位呈現景邁山地區的風物、歷史、藝術與鄉建成果。“另一種設計”展覽可以說是“今日翁基”的升級版,展覽保留了關於景邁山的數據、風景和節慶的圖表、村落和建築的圖示、百姓日用的形態、茶林生態繪本和室內改造等部分內容,同時也增加了針對城市觀衆的特別單元。

2019年3月,由中國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 在中華世紀壇舉辦,作爲國內藝術鄉建的三個代表性案例之一,景邁山項目與渠巖的“從許村到青田 ”和斯勒的“石節子美術館”共同參展。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策展人方李莉在前言《連接未來的景邁山》中評價景邁山項目 “將藝術作爲一種教育手段,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啓迪當地居民去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價值,是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一個值得肯定的模式”。

“景邁山”項目參展“中國藝術鄉村建設展”,中華世紀壇,2019年3月,攝影:張鑫

回歸:回到景邁, 回到村民

2019年10月,伴隨着“茶文化景觀保護研究和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的舉辦,我們在景邁山項目近三年的工作成果得以再次集結,回到景邁山所在地——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以主題展覽的形式再次呈現。2021年年初,爲配合申遺要求,針對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展陳項目再度啓動。在景邁山上,翁基是最具真實性和代表性的布朗族村寨,而糯幹老寨則是傳統民居比例高達100%、將傳統村落風貌保存得最爲完好的傣族村寨。因此,繼“今日翁基”於2017年开幕之後,我們首選在傣族聚居的糯幹村策劃了山上的第二個常設展“今日糯幹”。與“今日翁基”的展覽框架基本一致,“今日糯幹”依然將視點落在自然村的範疇,給予生活細節以特寫,詳盡解析了村中的聚落環境、傳統民居和信仰空間,並且對建築遺產的修繕改造過程進行記錄,試圖從中摸索出一個民族村寨得以完好留存的歷史邏輯。

“今日糯幹”展覽現場,糯幹展示點,2021年,攝影:張鑫

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展陳放大至行政村的範圍,即景邁山遺產申報區涉及的惠民鎮下轄的兩個行政村——景邁村和芒景村。景邁行政村位於遺產區北部,包括景邁大寨、勐本、芒埂、糯幹及班改五個傣族村寨,以及漢族村老酒房、佤族村南座和哈尼族村籠蚌。芒景行政村位於遺產區南部,包括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翁基、翁窪五個布朗族村寨,以及哈尼族村寨那乃。同年,“景邁村”和“芒景村”展覽也如期完成,分別置於我們邀請的studio10和場域建築改造的景邁村展示廳與芒景村展示廳(以展示廳命名,是爲和聚焦自然村的翁基/糯幹展示點有所區分)。

“景邁村”展覽現場,景邁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張鑫

“景邁村”和 “芒景村”展覽選擇以“遺產三要素”爲起點出發,繼而延展至對行政村的地理歷史、生態倫理、風俗信仰、節慶儀典、鄉土建築、生活經驗、生產技藝等遺產價值,以及分別構成其主要人口的傣族與布朗族的民族文化的考掘和整理。簡括來說,山上的四個展覽( “今日翁基”“今日糯幹”“芒景村”“景邁村” )與山下景邁山展示中心的展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的遺產闡釋體系。

“景邁村”展覽現場,景邁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翁窪雨林探索

當然,這裏所說的遺產是具備活態性的。景邁山之所以能成爲一處有機演進的繁衍生息之地,其茶產業的發展不容忽視。爲此,我們還在芒景村展示廳特設了一個產品展示的窗口,專門陳列芒景村村民自己的茶產品以及源自景邁山的茶品牌和茶衍生品,也作爲我們對村民們支持的感謝與回饋。

“芒景村”展覽現場,芒景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翁窪雨林探索

村民茶產品展示區一角,“芒景村”展覽現場,芒景村展示廳,2021年,攝影:張鑫

簡而言之,我們希望“往鄉村導入城市資源,向城市輸出鄉村價值”的鄉村工作基本路徑,能夠創造更好的內外部條件,以促進村民對所居地方的公共事務的參與和管理, 甚至主導以後的保護與發展方向,爲激發新的公共空間、文化和產品的生產提供來自自身的思考和行動。我們認爲,尋找一種可持續的保護與發展的模式,吸引村民參與, 最後達成他們對項目的自主運營,是我們進行藝術鄉建的最終目的。

數年的駐地工作讓我們認識到,景邁山如同一棵古茶樹,既有着自己獨特的歷史,又在當下進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它正在持續生長,包括其作爲地方的意義與內涵。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巡禮》書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藝術开卷|在景邁山古茶林,回歸另一種設計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9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