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我們中國種植和食用小麥的歷史比較悠久,長達三四千年,但是面條的歷史卻不過千年左右。這是因爲制作面條就必須要有面粉,而在我國秦代以前,制作面粉的工具比較簡陋,效率很低。在西漢發明了淘磨後,用小麥制作面粉的效率大大提高,爲面條的產生奠定了物質基礎。
有了足夠的面粉,但面條卻並未立即出現。起初,人們喫的是湯餅,一手托着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將面撕成片或削成條,放入鍋中煮熟。到了唐代,由於案板,擀面杖等廚具的產生,制作湯餅就不需要用手托了,所以湯餅被稱爲不托。到了北宋後期,不托的形狀逐漸固定爲細長的條形,面條的稱呼也隨之產生,距今不足千年,到了元代便出現了易於保存的掛面。
早餐喫掛面,飽腹好喫易消化,不到10分鐘就能煮一大鍋,夠全家食用。因此掛面也成爲很多人早餐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從小,我就和弟弟妹妹們喫得不太一樣,早晨大家都喜歡來一碗熱乎乎的湯面,連面帶着湯水一起喫進肚子裏,喫完了將油光發亮的小嘴一擦,心滿意足的去上學了。而我一直不太喜歡喝湯湯水水的面條,更愿意喫炒面,拌面,燜面這種不帶湯的面條。有時候怕母親做起來麻煩,便少要了一些湯水,放一勺母親自制的酸豆角,或酸蘿卜幹,如果這些都沒有,便會來一勺全年都不缺的剁辣椒,放到面條裏面拌一拌,鹹鮮味濃,喫起來特帶勁。
長大以後這個習慣一直沒改過來,一家四口喫面條要分兩次做。給家人做打滷面,給自己來一份炒面。雖然做起來稍微麻煩了一點,但對於喜歡下廚的人來說,這絕對不是個事兒。喫進嘴裏的食物,不僅僅只是爲了填飽肚子,不能湊合,要細細地品味,這才叫生活。
【豆角燜面】
准備食材:豆角一把,掛面一小把,豬肉一小塊,生姜兩片,大蔥適量,青紅椒各一根,鹽適量,老抽一勺,生抽半勺,花生油適量
制作步驟:
1、豆角摘洗幹淨切成段兒,青椒改成斜刀片,紅辣椒切絲兒備用。
2、一小塊瘦肉切成絲兒,生姜切絲兒,蔥切成段備用。
3、先將鐵鍋燒熱,放入一勺植物油,將肉絲放入鍋中劃散开來。熱鍋涼油這樣才不粘鍋,如果有五花肉會更香。
4、炒到肉絲變成白色,放入姜絲和蔥段,小火翻炒,炒出香味兒。
5、接着將豆角全部放入鍋中,大火翻炒幾分鐘。放入半勺老抽上色。
6、往鍋中添加適量的清水,清水的用量不能太多,水的用量差不多是面條剛剛能把水分吸收掉。
7、蓋上鍋蓋,开大火將鍋中的水燒开,根據個人的口味調入適量的鹽,放入青紅辣椒。
8、蓋上鍋蓋繼續燜煮3-4分鐘左右,放入半勺生抽,打开鍋蓋用筷子將面條撥散,煮到鍋裏的湯汁基本收幹,就可以出鍋了。
9、燜煮的時間根據面條的粗細不一樣而有所不同,我用的是細面,煮的時間稍短。香味濃鬱,香辣過癮,幾天不喫還真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不炒也不拌,掛面這樣做太誘人了,隔兩天喫一次,一滴湯都不剩!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9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