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流行餐單 臨西縣手工掛面制作技藝

臨西縣手工掛面制作技藝

by admin - 2024-01-09 39 Views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臨 西 手 工 掛 面

臨西縣手工掛面是尖冢村的地方特產,主要分布在臨西縣尖冢村,其中又以王氏空心貢面爲正宗。1964 年以前, 尖冢屬臨清縣轄,故又稱“臨清貢面 ” 。

展开全文

手工掛面創於明萬歷初年,距今已有 400 多年的歷史,時尖冢 王氏的十八世祖王恆,因生活所迫,以小本生意維持生計。他心靈手巧, 在實踐中逐步研究研究創制了手工空心掛面。到十九世廷銓公,其工藝日臻完善,並隨大運河傳入皇宮(時尖冢是著名的水陸 碼頭),萬歷皇帝偶然食之,覺得此面爽滑可口、柔軟勁道,便隨口問道:“這面是哪裏出產”?太監告之曰:“此面系臨清尖冢特產 ” !於是,萬歷皇帝遂口吟朕曰:“ 宮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 ” ,隨之封爲貢面。自此,尖冢貢面名聲大震, 享譽京津, 故俗語有雲:“一京 二衛(天津衛)三尖冢。”

自此, 尖冢王氏家族的空心掛面的制作工藝便世代相傳,生生不息。“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年月,尖冢掛面因沾了一個“貢”字,便被當作“資本主義尾巴 ” 割掉,此技藝幾近失傳。改革开放以後,尖冢貢面得到了新生, 王氏第二十二代傳人王敬達,在此技藝瀕危 的情況下, 秉承祖傳工藝,並使其發揚光大,使生產工藝更加科學化、成熟化。近年,他精心研制出的貢面、福面等系列面品,以其優良的品質,爽滑的口感,豐富的營養受到了市場的青睞,成爲遠近聞名的特色食品,目前已經銷全國各地。

手工空心掛面選用當地無污染、出筋率高、品質純正的小麥“白節小頭 ” “大白芒”爲原料,在尖冢鎮建有專供做掛面的小麥基地, 他們以比一般小麥高出 0. 2 元的價錢收購。小麥收購上來之後,還要經過精心篩選, 除去秕粒,然後經過洗淨、 磨粉,並經180 目的細蘿過篩才能使用。

專用面粉加工之後還要配以精鹽、雞蛋、 菜汁、純淨水等十多種輔料才能和面。在做面過程中,個別輔料的配比沒有絕對數據, 還要視氣候、 風向、天氣陰晴等自然條件加以調整。這些都是根據師傅的言傳身教和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沒有固定的原料配 比模式,所以,空心貢面的制作絕非一般人的所能爲。

陳雷 攝

原料配好以後,還要經過和面、 五醒、 一軋、 二切、 三搓、 二 盤、 二拉、 掛杆、幹燥、分類、 檢驗、 包裝等 29 道純手工技藝,最後才能完成, 完成全過程共需 18 個小時以上。

陳雷 攝

手工掛面自然陰幹,不烘烤、不加溫。它有細如發絲、潔白中 空(中空率 90% 以上)、 細膩筋道、柔滑爽口、入鍋即熱、久煮不爛、回鍋如新、 氣味芬芳、 好消化、 易吸收等特點。它富含多種維生素,產品綠色, 不含任何添加劑,食用方便、滋補養胃,是上佳的傳統面食。正因爲這樣, 它倍受老人、兒童、腸胃病人、孕產婦等層次人群的歡迎。手工掛面的制作技藝是現代技術和器械化操作所無法替代的,它凝聚着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勤勞和智慧,是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項傳統絕活, 具有着良好的發展前景和極高的开發價值。

陳雷 攝

臨西縣手工掛面制作技藝於 2009 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陳雷 攝

鏈接:尖冢, 以战國時期修築的高大的烽火台“廢如土冢 ” 而命名。它瀕臨隋唐大運河的永濟渠段, 是原永濟渠(今已運河)上的重要 碼頭所在地。尖冢建鎮, 始於元大德年間( 1298—1307 年), 明弘治 年間( 1488—1505 年),臨清稱洲,尖冢稱鎮,異常繁榮,清代的康、 雍、 乾時期, 尖冢的繁盛達到了頂峰,尖冢運河碼頭的興盛使尖冢 邁入 “ 重鎮 ” 的行列。民間素有 “ 一京二衛(天津衛)三尖冢 ” 的 稱謂, 以形容其歷史上曾經擁有的繁華。

部分圖片來源:新華社

END

掃碼關注我們

邢台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太行泉城、美麗邢台

分享、在看與點贊,至少我要擁有一個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臨西縣手工掛面制作技藝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0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