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時令菜品 三伏天要忌嘴,建議多喫“五寶”,少碰“寒瓜”!祛溼消暑好入夏

三伏天要忌嘴,建議多喫“五寶”,少碰“寒瓜”!祛溼消暑好入夏

by admin - 2024-07-11 52 Views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大家在飲食上要特別注意。爲了健康度夏,建議少碰“寒瓜”,多喫“五寶”:蓮子、山藥、苦瓜、銀耳和冬瓜。這些食材不僅能祛溼消暑,還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尤其是蓮子和山藥,既能健脾養胃,又能增強免疫力,是夏季飲食的好選擇。

多喫“五寶”

1、蓮子

蓮子味澀性寒,能降心火、清心安神,同時蓮子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於放松心情,達到鎮靜安神,祛溼消暑的作用。

展开全文

推薦食譜【牛肉蓮子紅棗湯】

1、鍋中放適量清水燒开,放入牛肉塊,略煮一會兒,焯水去血水;

2、鍋裏放牛肉塊、蓮子、紅棗、姜片,加適量的水,一勺料酒,蓋上蓋子,大火煮开轉小火煮1.5小時。

3、加適量的鹽、蔥花即可出鍋。

2、銀耳

夏天喫銀耳能夠起到健脾开胃,潤肺清熱消暑的效果;而且銀耳中含有的膳食纖維能夠保持腸道的溼潤,可促進胃腸道蠕動,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

推薦食譜【涼拌銀耳】

1、銀耳一個,先泡10分鐘;再准備一把黑木耳,也一起泡發。

2、一根黃瓜,清幹淨後用刀拍碎,再切成小塊兒。

3、再來一個紅辣椒切絲、耳清洗幹淨,撕成小朵,木耳也是同樣的步驟。

4、起鍋燒水,水开倒入木耳,煮一分鐘後再倒入銀耳,繼續煮一分鐘。

5、然後一起撈出來,放入涼白开中降一下溫,喫起來更爽滑脆嫩。

6、擠幹水分後裝入大碗裏,加黃瓜、蔥花、蒜末、幹辣椒、白芝麻、熱油,熱油可以瞬間激發出香味兒,再加生抽、香醋、雞精、鹽、白糖、紅彩椒、香菜。

7、翻拌均勻就可以开喫了,我們的涼拌銀耳就做好了。

3、山藥

山藥具有健脾利溼功效,所以具有祛溼作用。山藥屬於藥食同源藥物,既可以當藥物也可以當食物,日常生活中多喫山藥可以達到健脾祛溼的效果。

推薦食譜【山藥丸子湯】

1、鐵棍山藥去皮了切小塊,先給它蒸熟;

2、配菜的話我搭配了西紅柿,雞蛋和一點點青菜;

3、雞蛋3個就夠了,加一點點的澱粉水後就攪散;鍋裏油熱了倒進來,攤一個雞蛋餅,熟了就盛出來,切小一點就行;

5、山藥熟了就取出來,加一點點鹽壓成泥,

6、然後再一勺面粉,攪拌攪拌,再和它揉一下,幹了就加點水,粘手就加點面粉,能揉成團就行;取出來搓長條,分小劑子,再撒點幹粉防粘後搓成小圓球,大小隨意;這個做法蠻簡單的,一次不用做太多,喫多久就做多少;

7、鍋裏油熱了就加點蔥蒜爆香,西紅柿先倒進來炒一炒,加一勺鹽更容易出汁兒,炒好了加水來煮;

8、鍋裏开了就把丸子倒進來,繼續煮個幾分鐘,丸子飄起來就是熟了,調味加點雞精、胡椒粉,再把雞蛋和青菜加進來,煮個1分鐘就可以關火了。

4、冬瓜

冬瓜本身來說營養比較豐富,適合在夏季和秋季食用。冬瓜其本身來說具有清熱解暑,滋陰除溼,祛暑,增強食欲的效果,因此對於溼熱的患者來說,多喫一些冬瓜能夠達到一定的清熱利溼消暑的效果。

推薦食譜【冬瓜薏仁湯】

1、薏米200克,清洗幹淨後先晾幹。大火熱鍋後轉小火炒二十分鐘左右。

2、期間記得不停翻炒,直到薏米由白變黃,表面微微鼓起略有焦斑後關火,放涼以後裝入密封的小罐子內保存,以後每天泡一杯,溫暖脾胃去溼氣。

3、冬瓜300克清洗幹淨,皮不用削,直接切成小塊兒。

4、起鍋燒水,把冬瓜和姜絲都放進來,再舀入一勺炒熟的薏仁。

3、5、大火煮开後小火繼續煮30分鐘,把冬瓜徹底煮熟了就可以了。

5、苦瓜

苦瓜具有清熱解毒、祛溼解暑的功效,常用於夏季解暑、清熱除溼。苦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多種礦物質,如鈣、鐵、磷等,能夠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抵抗力。

推薦食譜【苦瓜炒肉】

1、苦瓜洗淨去兩頭,切开去瓜瓤後切薄片,放碗中加水、鹽泡10分鐘,然後再淘洗幾遍後瀝水備用。

2、瘦肉切絲,加澱粉、生抽、料酒抓勻醃制10分鐘。

3、老姜切絲、大蒜切片、青椒切絲、紅椒切絲。

4、鍋內加油燒熱,加入肉絲翻炒,變色後加入姜、蒜、青椒、紅椒,炒香後加入苦瓜,翻炒均勻後調味加鹽、雞精翻炒入味即可。

少碰“寒瓜”

“寒瓜”也就是指的冰西瓜。雖然冰西瓜在炎熱的夏天喫起來特別爽,但它屬於寒性食物,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甚至可能導致腹瀉。爲了健康,還是多喫些溫和的食材,讓身體更好地適應夏季的高溫。

致力於用最簡單的食材,爲您分享最美味的佳餚和點心,我是蓉兒,每天爲您分享一道美食,學着這樣喫,讓您的胃更健康!歡迎點贊,關注,轉發和收藏,感謝您的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三伏天要忌嘴,建議多喫“五寶”,少碰“寒瓜”!祛溼消暑好入夏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