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找了一天空闲時間,做了兩種口味的腸,另一種玉米熱狗腸,請翻看我之前的文章有寫過具體做法,這次主要介紹一下麻辣風幹腸,以及用我自己做的麻辣風幹腸做的煲仔飯。
不過做風幹腸要冬季再做,那個時候溫度低適合做風幹腸,夏季不適合做,之所以現在寫菜譜,是因爲腸都喫完了一直沒時間寫菜譜,不過現在寫好了可以收藏等今年冬天做的時候用,不過臘腸煲仔飯是可以一年四季喫的,所以腸做好了隨時拿出來,做自己愛喫的煲仔飯還是很好的。風幹臘腸保質期也長,風幹後更是可以放在冰箱冷凍保存,那保存時間會更久一點,半年是沒問題的,隨時喫隨時從冰箱拿出來就可以了。
【麻辣風幹腸】
原料:豬後腿肉500克腸衣適量白酒20克
辣椒粉15克麻椒粉5克五香粉3克鹽15克
糖10克
制作方法:首先把腸衣用清水洗去表面的鹽粒,裏外都用清水洗幹淨,然後把蔥切成幾段,姜用刀拍一下這樣姜的味道會比較濃,找個盆接一些常溫水,把腸衣在蔥姜水裏泡半個小時去去腥味。我买的羊腸衣比較細,最多就2釐米粗,要想做粗一點的腸可以买豬腸衣,豬腸衣大約3.8-4釐米粗。
泡腸衣的時間我們把肉處理一下,先把豬肉去皮,肥肉、瘦肉切片或买肉的的時候攪成肉餡,用白酒把肉拌勻,然後把所有調料倒進肉裏拌勻,因爲調味料有辣椒建議戴上手套,避免灼傷手的皮膚,所有調料拌勻後,這時候滿屋子就飄着帶着酒香的麻辣腸的味道,真是讓人垂涎三尺呀!此時我們讓肉和調料在一起醃制一會。
接下來就是灌香腸了,腸衣泡好了挑出一根來,借助灌腸器(這個灌腸器某寶买的話买家都會送的,還有手套和打結用的繩子賣家都會送的)先將一根腸衣一端慢慢撐开套在灌腸器的嘴子上,然後慢慢把腸衣都套在灌腸器的嘴子上,在腸衣的尾部打個結。把肉餡填進灌腸器內,擰緊蓋子後旋轉手柄,一點點把餡料送進腸衣內,這時候左右手要配合好,一只手擰手柄,另一只手慢慢送腸衣,輔助肉餡均勻灌進腸衣內。肉餡都灌好後,用棉线根據自己喜歡的長度給腸打結,
灌好的香腸用手拍打一下,這樣做好的香腸肉會很緊實,然後用繩子綁成一節一節的,用80度左右的水把香腸表面清洗一下,這樣風幹的香腸會更好看,用針或牙籤在香腸上扎小眼,掛在通風陰涼(低溫環境下)的地方風幹15-30天,臘腸風幹的過程會有表面泛油、水分蒸發,外皮收縮褶皺的變化,腸的顏色也會由生鮮肉的紅色變成暗紅色。
小貼士:腸如果在室外風幹的時候注意不要被雨淋,要防止被老鼠偷喫,如果有個通風的過道,但是有屋頂的地方是最好的,風幹好後的腸放在冰箱冷凍保存就行了。
相關菜譜
【煲仔飯】
原料:大米300克自制麻辣腸3根雞蛋1個
油菜1顆油少許生抽10克蠔油10克糖10克
香油適量小蔥適量
制作步驟:大米提前泡2個小時,准備一個不沾底的砂鍋,鍋內側刷一層油,把泡好的大米倒進砂鍋中,加水剛剛沒過大米就可以,蓋上砂鍋鍋蓋大火把水燒开,然後調成小火燜10分鐘。
燜煮大米的時候把油菜用开水焯一下,臘腸斜刀切成片,生抽、蠔油、糖、香油倒在一個碗裏調成料汁,這些准備工作做好後,大米飯也就煮的差不多了,這是順着鍋邊淋一圈油,然後把臘腸擺在米飯的一側,油菜擺在另一側,米飯的中間像煎雞蛋一樣放一個生雞蛋,蓋好鍋蓋依然小火再燜5分鐘。
這最後的五分鐘裏你能夠聽到,鍋底米飯被煎出鍋巴的咔啪聲,時間到了打开鍋蓋把調好的料汁淋在煲仔飯上,喫的時候分三個層次喫,首先要把最上面有調味料和臘腸的一層翻开,喫中間的白米飯,一粒粒的甜香軟糯的純白米飯香,這種香是稻米帶給我們最純正的香味;然後用筷子把鍋底鍋巴翻上來,這個鍋巴恰到好處的話,應該是金黃色的,厚度約一釐米左右,這個鍋巴也是煲仔飯的精華部分,絕對不能放過!我恨不得整鍋飯都是鍋巴才好,一不小心暴露了我是鍋巴的喜愛程度!然後就該喫第三層了,那自然是拌了料汁挨着臘腸的那一層米飯了,這層米飯因爲吸取了臘腸的精華,濃鬱鮮香、肥瘦相間,讓你脣齒留香回味無窮呀!小蔥是用來裝飾的,不喜歡的可以不放。
小貼士:
青菜可以選擇時令綠色蔬菜,用开水焯過後要用涼水過涼一下,這樣菜的顏色會比較綠,或者焯燙的時候水裏稍微加一點點鹽,也可以讓焯燙的蔬菜顏色更好看。
關於大米的選擇,南方人可能更傾向於水稻米、蟹稻共生米,我是北方人更喜歡喫東北黑土地產的大米,所以這個就因人而異吧!
火候的把握也是煲仔飯成功與否的關鍵,除了第一次煮米飯時开大火把水燒开以外,全程都要小火,還要根據自家的火力,調整鍋在火面的角度,這樣也可以使鍋底大面積受熱,使鍋底的鍋巴面積大一些,不至於一直在一個位置受熱,鍋巴面積小,局部受熱時間過長,鍋巴顏色過重,調整鍋的角度時記得帶防燙手套,不要燙到手。
做好煲仔飯上桌時,桌上要放隔熱墊,喫的時候注意鍋邊的熱度沒有消退,不要燙到嘴或者手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家人說我可以开店啦!讓人喫了還想喫的臘味煲仔飯,麻辣腸是關鍵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44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