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美酒名茶 這一次,酒業重新認識“匯川特色”

這一次,酒業重新認識“匯川特色”

by admin - 2023-07-23 80 Views

7月19日,2023遵義·匯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在匯川區舉行。

地處遵義核心腹地的匯川,有着太多的“標籤”和酒業貢獻,近年來,相比仁懷、習水等產區的崛起,匯川在產區形象建設、產區價值傳播等方面有所遜色,行業和消費者對匯川產區了解不足。

此次匯川產區的高質量發展宣言,也是匯川在產區層面的首次發聲,標志着匯川產區品牌建設的开始。

於無聲處聽驚雷。一向“低調”的匯川,終於從珍酒、董酒的身後,走向台前,正在尋求“後發”追趕,重塑產區優勢。

名酒產區、寶藏產區

全國的產區很多,匯川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產區。

這裏匯集了白酒、啤酒、保健酒等多種酒類生產工藝,形成了以珍酒、董酒爲引領的“2+N”白酒產業發展體系,成爲遵義市中心城區的美酒聚集地。

婁山關、海龍屯兩大歷史文化遺產更賦予了匯川深厚的人文底蕴。珍酒和董酒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了匯川區是優質白酒產區之一。

1963年,董酒在全國第二屆全國評酒會當選中國名酒,躋身“老八大”榮耀之列,並蟬聯了三、四、五屆“中國名酒”稱號。董酒的配方和釀造工藝,成爲受國家科技部、國家保密局保護的國家機密。

珍酒創建於1975年,被譽爲中國白酒“壹號工程”,經過十年試驗鑑定成功。1986年又根據國家領導人的親筆題詞“酒中珍品”而正式命名,成爲中國醬香型白酒品質和價值的典範。

展开全文

▲楊德校

貴州省白酒產業發展促進會祕書長、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研究院院長楊德校表示,董酒和珍酒兩家重點企業是匯川白酒產業的兩大支柱,其發展質量將直接反映匯川白酒產業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地位及水平。非常可喜的是,當前董酒、珍酒在發展战略規劃、產品、市場、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都已經比較成熟和成體系。

據了解,匯川擁有悠久的釀酒歷史。據《遵義府志》記載,早在唐朝之前,在遵義市北郊十字鋪一帶,就已十分盛行用梗米、小麥等爲原料釀酒,自古以來便是酒鄉。紅色文化、土司文化、三线文化、白酒文化在這裏交相輝映,源遠流長,成就了匯川白酒獨一無二的文化內涵。

所以,匯川是一個“老產區”,發展起步較早,價值優勢明顯,具有深厚的底蕴沉澱。

貴州省釀酒工業理事長、貴州省白酒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平表示,匯川聚集了兩大名優酒,有它長期自成一體的釀酒工藝,這是難能可貴的。同時,珍酒、董酒兩大品牌的支撐力、張力都是非常凸顯的,在整體白酒下沉的態勢下,匯川的兩大名酒是在逆勢而上,這就是匯川的優勢。

加之匯川位於遵義主城區,處成渝雙城經濟帶和黔東經濟群的中間節點,便捷的交通爲匯川區擴大开放夯實了基礎,爲企業降本增效提供了強大助力。

2022年,匯川產區白酒產能達5萬千升,營收超63億元,稅收超22億元。截至目前,匯川有機酒用高粱產量近3萬噸,玻璃制品、包材等各類包裝企業30余家,白酒包裝本地配套率達80%以上。

如今,匯川區白酒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實現了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品牌力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延展、發展趨勢不斷向好,匯川已經成爲遵義乃至貴州三大白酒產區之一。

在產能方面,匯川現有白酒產能規模僅次於仁懷、習水,位居全市第三;在品牌打造方面,匯川擁有珍酒和董酒兩個全國知名的重點白酒品牌,具有較強的行業影響力;在酒旅融合發展方面,匯川借助豐富的文旅資源,打造了別具一格的醬酒小鎮,產業融合發展欣欣向榮。

匯川新機遇

“匯川產區在整個貴州產區的發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雲酒·中國酒業品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茅台战略研究院顧問、北京正一堂战略咨詢機構董事長楊光表示貴州產區之所以是全國重要的美酒產區,要感謝董酒和茅台。“醬酒這么熱,目前上市就兩家企業,港股第一股、醬酒第二股,珍酒做到了。”

由此足見匯川產區在貴州乃至全國產區中的份量及其價值。

隨着酒類消費的轉型與升級,人們更加關注產品價值的標准化、科學性保障,用科技提升產品力,用科技體現公信力,才能進一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從而助推消費的提質、增量。

2022年,國發二號文《關於支持貴州在新時代西部大开發上闖新路的意見》中,提出了“發揮原產地和主產區優勢,建設全國重要的白酒生產基地”,而這一指導意見,位於“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爲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篇章內,要求“推動傳統產業全方位、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引導傳統業態積極开展线上线下、全渠道、定制化、精准化營銷創新”。

而匯川所包含的科學價值、特色優勢無疑將爲貴州白酒產區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如前所言,董酒是國家科技部高度重視的“國祕”,珍酒是中國白酒歷史傳統與現代科技成功融合的歷史性代表。中國白酒的科學發展,在匯川這個地方,取得了關鍵突破,也理應發揮長期引領。

從國際、國內的酒業歷史經驗看,產區的發展與領先,依托於獨特性、核心性價值的塑造,比如幹邑牢牢掌握了白蘭地的老酒陳釀價值標准,仁懷是世界醬香型白酒核心產區,汾陽突出中國酒文化的歷史起源地位,宿遷提出“溼地”與“綿柔”的價值體系。

▲秦書堯

中國酒類流通協會祕書長秦書堯表示,在生態、技藝、品質、文化等優秀產區共性價值的基礎上,匯川產區更具科學優勢。科學創新,勇闖“新路”,這是匯川產區的優勢所在,也應當是方向所在。此次峰會,對於匯川區則是一個战略性、歷史性的機遇,在白酒轉型升級的歷史進程中,匯川產區也將繼續發揮引領作用,書寫新的篇章。

當前,白酒產業正進入新的發展周期,品牌化、集群化、產區化競爭的趨勢日趨顯著。本次峰會的召开,對促進匯川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白酒產區,具有裏程碑式意義。

▲牛偉

遵義市人民政府副祕書長牛偉表示,衆多行業精英、專家學者齊聚匯川,分享行業智慧、真知灼見,爲匯川區白酒產業發展精准把脈,出謀劃策,必將進一步促進企業創新思路、改進工藝、提升品質,不斷增強核心競爭力;必將帶動提升遵義產區品牌知名度、美譽度,爲遵義白酒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必將促進酒旅融合發展,推動酒企合作共贏,共創白酒行業發展美好未來。

匯川怎么幹?

“緊緊圍繞2025年實現十萬千升的產能,2030年實現20萬千升產能的目標,聚力打造匯川特色產區。”

▲朱世斌

會上,匯川區委副書記、區人民政府區長朱世斌宣布了匯川白酒產業規劃。

一要依托珍酒、董酒爲引領,進一步圍繞這個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實現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形成匯川產區產業集聚和供應鏈競爭優勢。

二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設,爲會川酒企業的發展提供最好的政策環境、政務環境、人文環境,真真實實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實際的困難和問題。在用地、用水、用電、用氣上給予保障,在引進人才和人才所涉及到的就醫、就學上給予支持和提供便利。真正是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三要堅定不移地宣傳提升保護匯川優勢產區的品牌,保護好匯川的山、匯川的水、匯川的生態、匯川的空氣、匯川的文化、匯川的產區,爲匯川白酒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以實現匯川高質量發展的可持性和永續性。

匯川正在推動以珍酒、董酒爲引領的白酒企業持續擴大優質產能,不斷增強產業鏈強度、厚度和廣度,爲企業和產業發展形成合力。

與會嘉賓也圍繞匯川產區高質量發展展开了充分研討,對匯川產區如何後發趕超、珍酒和董酒的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爲產區發展理清了思路。

楊德校表示,匯川白酒產業的核心在於珍酒和董酒兩家重點企業,只要珍酒和董酒持續發展壯大,匯川區的白酒產業鏈就一定會自然延伸,配套企業就一定會自然落戶,域內白酒全產業鏈業態也一定會更加豐富和完善。“只要久久爲功,匯川產區也一定會成長爲貴州白酒產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葉辛

中國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著名作家葉辛在演講中從自身和遵義、和匯川“兩瓶酒”的淵源講起,與大家一起分享了自己以及身邊朋友與珍酒、董酒的有關趣事。他表示,近年來,遵義、匯川白酒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社會群體認可度高。希望以珍酒、董酒爲代表的匯川白酒深入挖掘整理歷史和文化資源,講好故事,彰顯特色,做好市場引導和消費者培育,推動白酒產業發展更上一層樓。

中國知名白酒專家、貴州食品工程職業學院院長吳天祥等業內專家建議,匯川要不斷進行人才隊伍升級、產業配套升級、文化升級,做好產區特色定位,加大酒旅融合力度,加大對珍酒和董酒的扶持力度,放大產區優勢,創新提升產區的核心競爭。

對於產區發展的號角,兩家名酒企業也在積極響應。

2022年,珍酒投產3.5萬噸,產能規模位列貴州省醬酒企業第三,預計在“十五五”期間,珍酒釀酒規模將達10萬噸,儲酒40萬噸;

2021年,董酒新增4萬噸擴建項目正式啓動,預計2023年將形成5萬噸產能的產業園區,並打造中國傳統白酒文化特色的地理標識——董酒小鎮。

▲郭亮

珍酒李渡集團副總裁、貴州珍酒酒業總經理郭亮表示,未來,珍酒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將與酒業同行攜手,共同發展和壯大匯川產區,“我們相信,只要齊心協力、持之以恆,就一定可以將匯川打造成特色鮮明的酒旅融合示範樣本,打造成品質、卓越的白酒產業高地。”

▲蔡少韌

貴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蔡少韌表示,董酒人將按照既定的規劃實現發展目標,爲推動匯川區白酒產業,以及遵義市白酒產業、貴州省高質量發展承擔應盡的義務,做出應有的貢獻。

無論是《匯川宣言》的發布,還是與會專家建言獻策,亦或是名酒企業躬身力行,透過這次峰會,業界得以看到一個動能更強勁的匯川產區,不斷豐富發展的“匯川特色”,也有望爲行業帶來更多產區建設的經驗,值得更多期待和信心。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這一次,酒業重新認識“匯川特色”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7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