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華出新書了,名爲《川菜的味道美學》,這只是他立志“爲川菜做一點事”的开篇,書中以19萬字將川菜味型中的辣子味進行了分解。讀罷,我才知道原來辣子味還細分爲:青辣、鮮辣、幹辣、煳辣、香辣、醬辣等。
原本抱着去書中尋一些做菜小絕招的心態翻开了書,結果絕招挖到了一些,但更多的是通過石光華有溫度的文字,感受到了川菜的博大精深。
接下來,他還會繼續寫川菜的其他9種味型:泡椒味、紅油味、酸辣味、椒麻味、家常味、幹燒味、魚香味、怪味。
“去年5月,我就开始寫泡椒味了,目前寫了六七萬字,還沒寫到泡辣椒怎么泡,之後還得寫泡辣椒怎么用,看來也是10多萬字跑不脫。”
“日常寫得快嗎?”
“很慢,一周最多寫一千多字。家人、朋友看到我一天歪在沙發上,覺得我懶,我也不好意思說我在思考。”
“會有時間緊迫感嗎?”
“當然有哦,我反正是弄到哪天黑就到哪天歇。今年66歲了,最擔心時間不夠把這10本書寫完。最痛苦的是,我沒有辦法加速,大部分時間在養病,不能完全撲在上面。看書看一會兒眼睛痛,寫東西寫一會兒腦殼痛,因爲我去年中秋節喝酒喝多了,腦殼摔爛了,顱骨嚴重骨折,現在腦子也沒有很好。”
石光華
著名詩人、作家、川菜文化學者。2004年出版《我的川菜生活》,受到讀者的追捧,暢銷200萬冊。2017年出版《我的川菜味道》再次受到讀者的好評與喜愛。
1
爲什么第一味寫辣子味?
《川菜的味道美學》石光華寫了3年多,去年5月交稿,今年出版。
在此之前,他寫過《我的川菜生活》《我的川菜味道》,用他自己的話說:“以前寫的是我對川菜的感受,有餐飲界大師的指點,有樸素細致的飲食生活滋養筆下的文字就夠了。但現在寫的這個路數,面臨的大多數問題是我不知道的,翻閱書籍也沒有現成的答案。怎么辦?唯有思考、研究、學習。”
味道美學這套書,石光華要解決的是川菜味道譜系的問題。味型的產生、變化、關系,產生之後具有什么樣的意義……他給自己列了上百個要解決的問題。
“在夥食中找夥食”的雲淡風輕到了現在,似乎變得有了使命感,背後還有一個緣由。
2015年,石光華和老友川菜大師史正良聊天,史正良說道:“我從廚幾十年,對於川菜的特點,自己總結了12個字——清鮮爲底,麻辣見長,重在味變。”石光華聽完,一字一聲猶如電流一般,從他的腦袋裏穿過,他被震住了。
在他看來,史正良大師的這12個字,以味道爲核心,設計構建了川菜的頂層理論。不料,兩人還未就此展开詮釋和實踐,幾個月後,大師在一場意外中離开了。
“當時是夏天,本來約好11月份我又到綿陽,他親手爲我做他新選出來的30道菜。哪知道一個多月以後,9月9日一場大雨中,他就走了。”
從那以後,石光華就給自己的川菜研學確定了一個目標:初步梳理和敘述川菜的味道譜系。“說川菜有24個基礎味型都是謙虛,實際上隨隨便便都有30多個味型,近現代川菜100多年來,卻沒有一本專門討論味道的書。”
一开始石光華規劃的是選取其中10個味型,寫一本川菜的味道美學,沒想到單單第一個辣子味,就寫了19萬字,還只是個概括。
那么,爲什么第一味寫辣子味呢?“因爲麻辣是川菜的主調,川菜最富有特色的便是麻辣。”
爲什么川菜用麻辣作爲核心?“因爲麻和辣讓我們產生內啡肽,內啡肽是一種存在於人體內的天然止痛劑,當我們喫辣或者喫麻時,就相當於給自己打了一針‘快樂劑’,這是一種持續穩定易得的快樂。一個菜系居然深入到了人的整個生命的內核去。”
由此可見川菜的博大精深。
2
豆瓣醬、紅油、泡椒, 川菜三大辣品
既然四川人自古“尚辛香”,爲什么古代文人墨客都沒怎么寫辣呢?對這個問題,石光華在書中寫道:中國文人信守的是溫柔敦厚的中庸之道,含蓄、內斂、平衡、溫潤;即使是道家,也是衝淡虛無,清靜無爲。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念,落到飲食上,味道便有了正邪之辯,貴賤之分。辣味,過分刺激、張揚、剛猛……
後來爲什么又被接受了呢?那是因爲以郫縣豆瓣醬爲代表的川味辣椒醬出場了。醬化之後的辣,不僅以極高的美味度動搖了自詡儒雅者們滋味的清高,更以與正統文化暗合的味合之道,讓君子們不再視辣味爲妖邪。
在石光華看來,豆瓣醬、紅油、泡椒爲川菜的三大辣品。“我們也用原椒原辣,但是我們有70%的菜用的是這三種之中的一種或者幾種混合。”
“紅油,高溫、高油、高熱,極陽;泡辣椒,不能沾油,不能沾熱,極陰;豆瓣醬,又要翻曬又要陰幹,陰陽調和,一陰一陽一平衡,缺一則不足以構成川菜之辣的文化自洽。”
石光華還提到另一個有趣現象,豆瓣醬發酵過程中,在成熟之前,需要每天揭蓋,不斷翻攪;但泡椒卻必須與空氣隔絕,以水密封的方式,保證厭氧的菌群熟化辣椒。一敞一閉,似乎也暗合着中國飲食的陰陽相應。
就這樣,在書中,你可以看到蘸碟的打法,香辣用什么辣椒,宮保雞丁怎么做……也能看到一個川菜文化學者浸淫川菜20年後的哲學思考。
3
“我反正是弄到哪天黑就到哪天歇”
“研究川菜給你自己帶來了什么?”
“不帶來什么,我又不當廚師,不過會說而已。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得要做點事。”
爲了寫這套書,石光華不僅要看美食書,還要看歷史、烹飪、化學、地質學、人類學書等。
就拿目前正在寫的泡椒味來說,其中一個問題,他花了半年時間解決——爲什么川菜味型那么多,味道變化那么豐富,難道我們四川人味覺比別人敏感?
思考了很久,直到有一天他重讀《華陽國志》,裏面這樣記載:李冰“識察水脈,穿廣都鹽水井、諸陂池,蜀於是盛有養生之饒焉”,講的是李冰在廣都也就是今天的華陽开鑿鹽井,讓整個蜀地變得富饒的故事。
“鹽是生命所必需,在那之前主要是海鹽。有了井鹽之後,四川就喫到了全世界最好的鹽。鹽是百味之本,百味之王,鹽能生百味,蜀鹽就开啓了川菜尚滋味的歷史。”
鹽爲什么會成爲百味之本?“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是對生命最好的一次應答,人的身體一旦失鹽,就會出大問題,而我們的身體無法分泌出鹽。我認爲飲食最根本的東西,是對生命的關懷;其次是自由,我們要走向未知就是走向自由。最廣闊的自由就是回到根,用一句文學點的話,叫從川菜的百菜百味走向千姿百味。”
在寫泡椒味時,還延展出了更多,從鹽再到構成“尚辛香,好滋味”的川姜和川椒。“四川花椒的好就不說了,舉世皆知。川姜很多人不服,《呂氏春秋·本味》雲:和之美者,陽樸之姜。陽樸在蜀郡。”
也許川菜除了現在的香型,每一種食材都可以延展出特殊的味型,比如芹菜的芹香,香菜的香……
石光華是個寫詩的人,寫詩的人寫美食有啥不一樣呢?
“寫詩帶來的經驗就是一定要簡潔、精煉,不能耍概念、搞虛頭,弄得來很復雜。寫詩可以天馬行空,不需要那么嚴謹,搞川菜研學就不能這樣了,爲了寫這套書,我不僅要看美食書,還要看歷史、烹飪、化學、地質學、人類學書等。”
在石光華看來,當人類把整個宇宙都解釋完以後,也沒法把詩歌解釋清楚,詩歌是比宇宙更大的存在。他迷戀詩歌的原因就在於,詩歌讓生命每天都有一些拓寬,每天都生出一個未知的方向,有未知的地方可去。
而他寫川菜的原因則是:“每個人做每個人該做的事、能做的事,我也想給自己加重點責任感。”
文/YOU成都
攝影/鄒壁宇 楊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研學川菜20年 他專門爲辣椒寫了本書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99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