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財富管理 改革續航: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解讀

改革續航: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解讀

by admin - 2024-07-19 43 Views

核心觀點

202471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

詞頻:備受關注的改革議題。縱觀會議通稿,“改革”出現53次,成爲第一熱詞,爲三中全會定下積極變革的總體基調;“中國式現代化”出現22次,各領域的改革任務圍繞這一目標展开。作爲首要任務的“發展”出現42次,較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5次。“經濟”、“市場”則分別出現22次和13次,分別較十八屆三中全會減少12次和9次。可見,新階段的發展不再僅是外延式“量”的擴張,而要轉變爲內涵式“質”的提升。這也體現在,“科技創新”和“保障民生”兩方面相關詞頻明顯增長。

對比:重點任務的調整進階十八屆三中全會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並提出“到二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體現出更強的改革決心。教育、科技、人才,在本次會議中被放置於靠前位置,緊跟“高質量發展”,而十八屆會議並未單獨強調三者的關系。宏觀調控和政府治理方面,十八屆會議分兩段、比較詳細地從政府職能和財政兩個角度進行具體部署;而本次會議的部署站位更高,提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國家战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城鄉發展方面,十八屆會議具體部署如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本次會議進一步將城鄉視爲有機的整體進行部署,提出“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等。

信號:對經濟政策的啓示。按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未來五年宏觀調控思路可能將體現四大特點:一是,更加注重“治理”。新提出“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這涉及如何具體落實黨對科技、金融、財政等重大經濟事項的領導,需要從機構改革、战略規劃、統籌協調上形成明確機制,在此基礎上切實做到“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二是,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強調既“放得活”又“管得住”,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政府的作用。另一方面,強調城鄉之間、各種所有制經濟之間的要素平等、司法平等,明確提出“縮小城鄉差別”,共同富裕仍是經濟發展側重點。三是,更加注重“安全”。其一,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角度,可能需要保持適度的產能冗余,對物價水平有一定壓制作用。其二,從重點領域防風險的角度,宏觀調控政策或將避免大开大合,大力度政策刺激需要內外部更嚴峻的觸發條件。其三,從應對外部風險的角度,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开放”,在規則、規制、管理、標准上逐漸對齊國際標准。通過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應對中美經貿逆風。四是,更加注重“質量”。黨的二十大提出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遠景目標,這單純依靠經濟增速提升難以達到,還必須依托於價格和匯率的擡升。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的突圍,則是人民幣走向長期升值的根基。

風險提示:對政策學習理解不到位,海外經濟金融風險超預期,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等。

正文

2024年7月18日,新華社受權發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從這份簡報中可以一窺本次三中全會的主要精神。


一、詞頻:備受關注的改革議題


會議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衆新期待,必須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縱觀會議通稿,“改革”出現53次,成爲第一熱詞,爲三中全會定下積極變革的總體基調;“中國式現代化”出現22次,各領域的改革任務圍繞這一目標展开。

會議強調,“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本次會議通稿中,作爲首要任務的“發展”出現42次,較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5次,均爲“高質量發展”的表述。“經濟”、“市場”則分別出現22次和13次,分別較十八屆三中全會減少12次和9次。可見,新階段的發展不再僅是外延式“量”的擴張,而要轉變爲內涵式“質”的提升。

發展的“質”體現在兩個方面:1)以科技創新爲基礎,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战略性支撐”,與之相關的詞匯在通稿中被21次提及,較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5次,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2)以改善民生和城鄉均衡爲要求,“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通稿中17次提及“民生”和“保障”,較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11次;“城鄉”和“公平”分別被提及6次和4次,分別較十八屆三中全會減少1次和7次。

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在於黨的領導,行穩致遠的前提是國家安全。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圍繞這一大局,會議通稿35次提及“黨”,14次提及“治理”,分別較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3次和5次,將黨領導下各領域治理機制的完善,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會議通稿16次提及“安全”,10次提及“軍隊”和國防,分別較十八屆三中全會增加10次和3次。


二、對比:重點任務的調整進階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全面深化改革”,並具體部署了14個方面的任務;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一步部署了13個方面的新任務,並提出“到二〇二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八十周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體現出更強的改革決心。

經濟體制方面,十八屆會議聚焦於兩大問題,一是釐清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二是強調市場體系的公平有序。本次會議更加全面地進行部署,目標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此前基礎上,進一步提到市場機制、市場環境、市場秩序等,同時特別強調“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高質量發展,是本次會議特別提出的一項部署。報告多次提及“機制”,以期建立更加科學完善的機制,在中長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特別提到“新質生產力”。

教育、科技、人才,在本次會議中被放置於靠前位置,而十八屆會議並未單獨強調三者的關系。本次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該部分緊跟“高質量發展”,科教體系對於高質量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宏觀調控和政府治理方面,十八屆會議分兩段、比較詳細地從政府職能和財政兩個角度進行部署。本次會議部署站位更高,提出“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國家战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提及“財稅、金融”兩個重點領域的改革。

城鄉發展方面,十八屆會議具體部署如何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本次會議進一步將城鄉視爲有機的整體進行部署,更加強調“振興”、“發展”,提出“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等,也提及“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對外开放方面,十八屆會議強調开放的“程度”,譬如“放寬市場准入”、“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等。本屆會議更強調开放的“水平”以及相關機制的完善和改革,譬如“擴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等。

本屆會議在非經濟議題方面的表述也值得關注。例如,在民主和法治方面,提到“完善大統战工作格局”;在文化方面,提出“適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形勢”、“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等;在民生與社會治理方面,提出“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等;在生態方面,比較具體地提到“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等。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十八屆會議公報,本次公報更爲具體地介紹了會議對於“當前形勢”的分析。一方面,會議強調“堅定不移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同時提到“落實好宏觀政策,積極擴大國內需求,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着今年下半年政策落實有望加快,努力實現全年“5%左右”的增長目標。另一方面,會議強調“落實好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的各項舉措”,體現會議對當前經濟金融風險仍保持高度重視。


三、信號:對經濟政策的啓示


按照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未來五年宏觀調控思路可能體現四大特點:

一是,更加注重“治理”。本輪改革繼續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爲總體目標,在具體目標中新提出了“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這涉及如何具體落實黨對科技、金融、財政等重大經濟事項的領導,需要從機構改革、战略規劃、統籌協調上形成明確機制,在此基礎上切實做到“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避免宏觀調控中收縮性政策疊加的問題。

二是,更加注重“公平”。本輪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爲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對比十八屆三中全會“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強調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另一方面,強調城鄉之間、各種所有制經濟之間、人與人之間的要素平等、司法平等,明確提出“縮小城鄉差別”,共同富裕仍是經濟發展側重點。

三是,更加注重“安全”。本輪改革明確強調“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安全內涵包括:防範化解房地產、地方政府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防範化解意識形態風險,有效應對外部風險挑战等。對宏觀經濟可能有三方面含義:

其一,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角度,考慮到技術路线更迭加快,可能需要保持適度的產能冗余,因而對物價水平有一定壓制作用。

其二,從重點領域防風險的角度,宏觀調控政策或將避免大开大合,出台大力度政策需要內外部更嚴峻的觸發條件。譬如本輪改革在民生方面強調“盡力而爲、量力而行”,“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就側面體現了財政政策對防風險的兼顧。

其三,從應對外部風險的角度,本輪改革強調“穩步擴大制度型开放”,包括在規則、規制、管理、標准四個方面,逐漸對齊國際標准。通過積極主動融入全球經濟,應對中美經貿逆風。

四是,更加注重“質量”。黨的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遠景目標是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根據我們測算,按照聯合國對中國人口趨勢的中性估計,要達到十四五規劃中“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標,2024-2035年間的平均實際GDP增速需要達到約4.24%,如此,中國可邁入發達國家門檻(對應人均GDP 2-2.5萬美元)。

但要實現“中等發達國家”的目標,人均GDP需達到3-4萬美元,這是單純依靠實際經濟增速提升難以達到的,還必須依托於價格和匯率的擡升。考慮到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趨勢減少、資本投入趨於放緩,完成GDP中長期增長目標尤需借助於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的突圍,則是人民幣走向長期升值的根基。

圖表3  二十屆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比較

資料來源:新華社,中國政府網,平安證券研究所

風險提示:對政策學習理解不到位,海外經濟金融風險超預期,國際地緣政治局勢不確定等。

注:本文來自平安證券發布的《改革續航: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解讀》,報告分析師:鐘正生 S1060520090001,張璐 S1060522100001,常藝馨 S1060522080003,範城愷 S1060523010001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改革續航:二十屆三中全會公報解讀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8597.html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