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時令菜品 【養生】夏季易中暑,快來get防暑食療方→

【養生】夏季易中暑,快來get防暑食療方→

by admin - 2024-07-23 31 Views

中暑是夏季常見病、多發病之一。除了高溫、烈日暴曬因素外,工作時間過長、強度過大、睡眠不足、過度疲勞等均爲中暑的常見誘因。

下面推薦幾款湯粥,不僅可以預防中暑,還可增進食欲。

01

絲瓜苦瓜肉絲湯

能清暑解毒,補虛,可緩解身熱煩渴、頭暈眼花、咽痛等症狀。

做法:

取鮮絲瓜、鮮苦瓜(去瓤)各250克,切塊。瘦豬肉200克,切絲。同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共煮,待肉熟後,放入適量食鹽調味即成。每日分2次,佐餐食用。

02

山藥湯

能補脾益氣養陰,解暑,可緩解頭暈、食少倦怠、口渴多飲等症狀。

做法:

取懷山藥100克,豬裏脊肉100克。先將山藥去皮洗淨,與豬肉一同切絲,置鍋內,加入適量开水煮沸,至肉熟後,用適量食鹽調味即成。每日分2次食用。

03

蓮子湯

展开全文

能補脾止瀉,利水滲溼,可緩解腹瀉、不思飲食、多汗尿少等症狀。

做法:

取蓮子20克,薏苡仁、芡實各10克,白木耳6克(水發)。先將前三者在油鍋中略炒,再加適量水和白木耳,燜熟即成。每日1次食用。

04

荷葉粥

能清暑利溼,生津止嘔,可緩解中暑煩渴、惡心嘔吐等症狀。

做法:

取鮮荷葉120克,竹茹15克,大米50克,生姜5克。先將荷葉洗淨,剪成小塊,與竹茹同置鍋內,加適量水同煎30分鐘,去渣,加入大米、生姜,共煮成稀粥。每日分早晚2次食用。

05

白扁豆粥

能清熱解毒,健脾利溼,和中止嘔,可緩解傷暑身熱煩渴、食少腹脹、惡心嘔吐等症狀。

做法:

取鮮白扁豆100克(切),黃豆、綠豆各30克,大米50克。同入鍋內,加水1000毫升,煮成稀粥。每日分早晚2次食用。

06

竹葉粥

能清熱除煩,養陰利尿,可緩解中暑身熱、口渴心煩、小便黃赤等症狀。

做法:

取鮮竹葉50克,鮮蘆根30克,大米50克,砂糖適量。將前二者切段,入鍋,加水適量,同煮20分鐘,去渣,加入大米,同煮爲粥,然後再調入砂糖即成。每日分早晚2次食用。

07

三豆飲

三豆飲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三伏天食用對身體極好。

做法:

取綠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生甘草6克。清洗幹淨後,清水浸泡20分鐘;將三豆和甘草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滾後轉小火慢煮1個小時至豆熟爛,放涼後連湯帶豆一起食用。(注:喜食甜味者可放入適量冰糖或白糖調味)

降溫防暑,古人的智慧也值得借鑑

你知道在沒空調的古代,古人們是如何度過炎炎夏日的嗎?他們的方法還真不少,而且蕴含着中醫的養生智慧,直到今天也有借鑑意義。

搖扇子,納涼又保健

古人把扇子稱爲“搖風”“涼友”,晉朝崔豹《古今注》曾記載“舜作五扇”,說明早在堯舜時代,這“涼友”就已經存在了。一般平民百姓用的扇子是用竹子編的,富貴人家用的花樣就多了,比如絲扇、羅扇、紗扇、紙扇……總之,在古代,扇子不僅是乘涼的工具,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從中醫角度來說,扇子不僅可以納涼,也是一種非常好的養生保健方法。

搖扇子需要運動人的臂膀,這對手部和上肢的血液循環是有促進作用的,同時還有利於肩關節肌肉、韌帶力量的鍛煉和它們之間協調性的加強。

其次,搖扇子的時候頭部和左右雙手可以不停地交替運動,有利於大腦血管的收縮和舒張。

還可以針對使用者的症狀,有針對性地選擇香味藥物做成的扇面和扇骨,通過搖動時風的流動把香氣送入人的大腦,達到療疾的效果。

所以,建議中老年人夏季不妨多扇扇子,如果使用電扇要注意不要連續吹,不能用大風吹,不可對着人直吹。

使用空調的時候,最好採用吹吹停停的方法,室內溫度以25~27℃爲好,不宜低於22℃,室內與室外的溫差以5~10℃爲宜。

枕瓷枕,鎮靜安神助眠

瓷枕也是古人納涼的必備品,瓷枕的枕面長度一般不超20釐米,內部中空,下端有孔穴可以透風,四周也可以透氣。瓷器表面有一層冰涼的釉面,摸起來冰冰涼涼,非常適合夏天用。

除了瓷枕,古人還會將喝過的茶葉曬幹,再加一些茉莉花裝進枕頭裏,可以清熱解毒、降壓瀉火、利尿消暑,可以說既解暑又養生。

夏天睡覺枕瓷器枕是不錯的選擇,符合中醫提倡的“頭涼腳溫”的理論。

與瓷枕類似,常見的還有玉石枕。玉石枕頭,作爲古代皇帝的御用枕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中國幾位高壽皇帝終生都是以玉爲枕的。中醫認爲:玉味甘性平無毒,冷而不冰,涼而不寒,是天然的牀上保健品。

當然,因爲瓷器、玉器較寒涼,陽虛體質的人不宜枕。但是可以用綠豆皮做枕頭,既能解暑又利於睡眠,效果比喝綠豆湯還好,可謂一舉兩得。綠豆歸心經和胃經,有清熱、消暑、解毒之功效,對治療暑熱煩躁、頭痛目赤效果很好。

中醫自古就有“聞香治病”的說法,藥枕的原理跟它是一個道理,都是藥氣由頭部諸穴透入肌膚,深入五髒六腑,再發揮藥效。

搭涼棚,能消暑還能養心

在唐代,人們喜歡搭涼棚來乘涼,明代高濂曾在《四時幽賞錄》中寫道:“長安人每至暑月,以錦結爲涼棚,設坐具爲避暑會”。有點類似現在夏季乘涼晚會一樣,搭個棚子,擺幾個座位,大家圍坐在一起,聊天乘涼。

利用山間地形尋找陰涼之處,也是古人消夏的智慧之一,像承德避暑山莊在清朝陪伴了幾代皇帝。

雖說只是簡單的納涼避暑,古人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古人認爲在過廊下面納涼會有賊風,容易中風。所以一般涼棚都是搭在潔淨寬敞之處,不光能消暑,還能養心。南宋《槐蔭消夏圖》中就可以看到這樣舒適的場景:盛夏時節,庭院之中一株老槐樹的濃蔭下,一位高士躺在矮榻之上,榻旁有屏風、桌案、書卷紙硯等,很是愜意。

如果平時進山裏避暑不太方便,也可以打开南北居室的窗戶來乘涼。當然,要避免直接被穿堂而過的涼風吹拂。因爲夏天,爲了維持人體的正常溫度,毛孔常處於开放狀態,“虛邪賊風”也就容易侵襲人體。特別通透的居室可以在適當的位置擺上個屏風,改變風吹的路徑。

另外,飯桌盡量不要擺放在居室風流的必經之路。剛從室外進入,出汗較多時也要避免在風口納涼。除此之外,還要盡量避免長時間坐在窗戶周圍。

最後,對於手腳容易冰涼的女性和老年朋友,建議夏天在室內也穿雙柔軟、舒適、棉質的薄襪。

學會靜坐,心靜自然涼爽

白居易有《消暑》詩雲:“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爲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元代養生家丘處機在《攝生消息論》裏也提到夏季更要“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爲熱,更生熱矣”。反正就是一句話:心靜自然涼。

靜坐在院子裏就能消暑熱,這是心態的調節。我們平時也可以借鑑:選一個安靜、通風、空氣好的地方,比如可以在牀上或是硬木沙發上,最好有一個棉墊子,厚度在兩寸左右。選一個舒適的坐姿,全身放松,採用腹式呼吸,慢慢調息,閉上眼睛,精神內斂,將注意力先放在自己的呼吸上,什么都不要去想,感受自己內心的平靜抑或波瀾,慢慢接納自己,並放空自己,任由心神遨遊。

也可以想象自己處於大自然之中,綠樹搖曳、飛泉漱玉,也會心曠神怡、心平氣和、清心涼爽。

开始的時候可以每天堅持20分鐘,然後逐漸增加,最終每天能靜坐1小時,且靜坐結束以渾身舒適爲宜。

當然,不要在飯後靜坐,因爲此時血液循環差,難以達到放松效果。而當靜坐完畢時,也要先慢慢睜眼,做幾個呼吸,站起來後再伸個腰,記着不要匆忙地站起來,否則可能會產生暈眩的現象。■

來源:健康時報客戶端、中國中醫藥報、廣東中醫藥

編輯:溫嘉林程煥映

責編:陳廣泰

猜你喜歡

【探究】靈魂一問:男性“睡覺掉色”,是全國統一的嗎?

【健康】指甲到底該剪成圓的,還是方的?很多人搞錯!

【科普】活久見!冰塊也發黴?我不接受……

↙請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官方網站!

預防中暑,清爽一夏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養生】夏季易中暑,快來get防暑食療方→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9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