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川菜的朋友,別錯過了!今年12月11日至13日,第七屆世界川菜大會將在四川德陽文德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展覽面積約2萬平方米,設置德陽特色、川菜產業、火鍋文化、川菜文獻四大展區,融入《醒園錄》《函海》《調元文化》《精品川劇》等重要元素。
這其中, 《醒園錄》正是第一部川菜菜譜,作者則是李調(tiao)元。古色古香的文字,記錄了百年前川菜的樣貌。
李調元,德陽羅江人,是清代四川文學家、詩人、戲曲理論家、藏書家,與張問陶(張船山)、彭端淑合稱“清代蜀中三才子”。2020年6月,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名單出爐,李調元位列其中。
百年前的川菜什么味道?
李調元與成都又有哪些故事?
今天
跟着小布一起探尋
蜀中才子李調元留給成都的印記
↓↓↓
Part 01.
食見性情
第一部川菜菜譜《醒園錄》
記錄兩百年前川菜模樣
↑麻婆豆腐 攝影:陶軻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回鍋肉、魚香肉絲、麻婆豆腐、豆瓣魚、宮爆肉丁、毛血旺、水煮魚……聽到這些火爆爆、熱辣辣的川菜名字,是不是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陶庖廚俑 成都博物館藏
川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川菜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諸多文獻和詩詞中,我們都能尋找到川菜的身影。常璩在《華陽國志》裏記載,蜀中飲食 “尚滋味、好辛香”。至此,川菜就與滋味結緣,在中國美食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實際上,川菜雖然歷史悠久,但是在漫長的歲月中,它的烹飪方法卻沒能流傳下來。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近現代川菜相當“年輕”,它的歷史從清代乾隆年間开始算起,大概只有200年左右。
這背後,就離不开《醒園錄》——第一部川菜菜譜。李調元能夠用文字記錄下寶貴的川菜文化,也爲後世流傳下了寶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
《醒園錄》記載了 120多種美食,包括菜餚39種、釀酒調味品24種、糕點小喫24種、醃漬食品25種、飲料4種,以及食品保藏方法5種,涵蓋葷菜、素菜、糕點、醬菜、飲品、乳品、蛋品。其中有大量江浙菜式,也不乏四川風味。其中大量菜餚的烹制與保存方法與四川盆地的氣候地貌比較契合,因此也被稱爲第一部川菜菜譜。
在《醒園錄》中,對於菜品的記載非常詳細,按照文字記錄,部分菜品完全可以復制,這與之前古籍中只有菜品名,而無制作方法,產生了顯著的差異, 也正是因爲《醒園錄》的詳細記載,很多經典川菜的烹飪方法得以保存至今。
比如說“醉魚”是這樣烹制的——
“將新鮮鯉魚收拾幹淨,醃二日,翻過再醃二日,即於滷內洗淨。再以清水淨,晾幹水氣。入燒酒內洗過,裝入壇內。每層魚各放些花椒,用黃酒灌下,淹魚寸許。再入燒酒半寸許。上面以花椒蓋之,泥封口。總以魚裝的七分,黃酒淹得二分,燒酒一分,可成十分滿足,喫時取底下的,放豬板油細丁,加椒、蔥,刀切極細如泥,同燉極爛,食之,真佳品也!”
又比如,《醒園錄》中記載了兩百年前牛肉幹的制作方法——
“取牛肉塊順手平平丟下,隨手取起,翻過再丟,兩面均已粘鹽……隨遂層堆板上,用重壓蓋,次早取起再曬,至晚再滾再壓……”“千錘百煉”之下,一道四川人至今追捧的佐酒小食便成了。
除了具體的菜餚烹飪方法,書中還記載了“夏天熟物不臭法”“藏橙橘不壞法”等食物儲藏、處理方法,還有“作米醬法”“作甜醬法”“作面醬法”“作清醬法”等醬料的制作方法。值得注意的是,《醒園錄》中並未出現辣椒的痕跡,這說明在李調元的時期,辣椒在川菜中的使用還不常見;但是,花椒等辛辣調味料在書中多次出現,進一步佐證了川人自古以來“好辛香”“好滋味”的風尚。
↑花椒
《醒園錄》成書背後,是李調元與父親李化楠的共同努力。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李調元回到四川隱居。隨後,开始專心著述、藏書並研究戲曲和美食。其父李化楠曾收集各地美食及烹制方法,編撰成《醒園錄》。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李調元將《醒園錄》編刊成書。
Part 02.
詩寫巴蜀
望江樓、萬裏橋、金馬坊……
成都風景入詩中
↑雪中的望江樓公園 資料圖片
李調元不僅是美食家。他一生著述極爲豐富,按照楊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譜》統計,一共130種。撰有《童山詩集》《童山文集》《蠢翁詞》等文學作品,《雨村詩話》《雨村詞話》《雨村曲話》《雨村賦話》等詩學、戲劇學、文藝理論作品。而且,他自幼愛好讀書,且涉獵範圍極廣。凡諸子百家、經史子集、詩詞歌賦、天文地理,無所不覽。有專家這樣評價李調元:“整理蜀學文獻、振興鄉邦文化。”
除了第一部川菜菜譜,李調元還寫有 大量吟詠巴山蜀水人跡、風物的詩作,他的不少詩作更是記錄了成都的民俗。
李調元出生在書香世家,受父親教導和影響,自小便熟讀經史,才思敏捷、過目不忘,曾就學綿州(今綿陽市)涪江書院、成都錦江書院。19歲時遊歷錦官城之後,他寫有一組《成都雜詩》,詠嘆 成都百花潭、萬裏橋、金馬坊、相如宅、揚雄墨池、籌邊樓、望江樓、碧雞坊等遺跡。
↑百花潭公園外的銀杏 資料圖片
自古以來,成都的燈會就堪稱城市一景,正月有元宵燈會,清明有荷花燈會,重陽又有菊花燈會。李調元在《正月十四至成都是夜觀燈》中,展示了成都燈會的盛況—— 試燈節屆漸聞聲,次第鰲山壓錦城。十字樓頭星共燦,萬家門口月初明。管弦奏處鶯吭滑,簾箔鉤時翠黛橫。老病連年遊興淺,銜杯誰與話衷情?
↑2024成都東門市井首屆市井燈會
兩百年前成都過年時的繁華熱鬧,躍然紙上。“鰲山”是宋元時成都民俗,即元宵佳節來臨,人們用彩燈堆疊成的山,像傳說中的巨鰲形狀。詩歌十分形象地從色彩、聲音等各方面描繪了天上、人間的燈市美景,以及自己此時此刻的心情,讀來真切自然,頗爲感人。
↑熊貓造型的湯圓 攝影:王效
在他的筆下,成都有熱鬧,也有寧靜之美。李調元還在《元宵》一詩中,描繪了成都水上荷花燈會的恬靜之美: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蓋香車拾翠鈿。風雨夜深人盡散,孤燈猶喚賣糖圓。” 糖圓,即如今的湯圓,寫來寫去,這位研究美食的行家裏手還是離不开“老本行”。
Part 03.
戲說人生
“自敲檀板課歌童”
組織伶班巡回演出
“笑對青山曲來終,倚樓闲看打魚翁。歸來只在梨園坐,看破繁華總是空。生涯酷似李空同,投老闲居杜戶中,習氣未除身尚健,自敲檀板課歌童。”這首詩,寫出了李調元歸隱返鄉後潛心戲曲的心境。對於川劇來說,他同樣是一位裏程碑式的人物。
李調元還是“川劇之父”。在北京、廣東、河南爲官期間,他用心了解當地戲劇的發展,並改編宋元、明清劇本等,將其創作成川劇帶回四川。近代著名學者盧前《明清戲曲史》中寫道: “綿州李雨村調元,嘗作《春秋配》《梅絳褻》《花田錯》《苦節傳》,猶臨川(湯顯祖)之有四夢”。李調元編寫的《芙奴傳》《花田錯》《春秋配》等很多劇本,至今都是川劇的經典。
▲成都川劇藝術中心
明清之際,士大夫家多養有伶班,李調元常常帶領自家伶班,走州過縣,爲士大夫家宴請喜慶等演出。李調元還身體力行地帶着孩子們排練。歷史有記載,李調元和他的戲班子在成都、德陽、綿陽等地巡回演出,叫好又叫座。此外,李家伶班還常應鄉民邀請,參加社戲演出,如羅江河村舉辦祁雨儀式,社翁請其家伶演出,鑼鼓敲響,大雨傾盆而至,只好取消演出,李調元爲此寫記事詩一首: “本因祁雨酬神戲,翻爲雨多酬不成。贏得豚蹄兄妹共,‘腰台’多謝社翁情。”雖演出取消,社翁還是按規矩送來“腰台”酬謝,足見民風之淳樸。
李調元的戲曲論著主要有《雨村劇話》《雨村曲話》等,對元明至清初的許多重要作家、作品進行了認真研究。他不拘泥於禮法,超越士大夫階層的局限,學貫古今、兼擅雅俗,在《雨村曲話》中,指出戲曲有“入人心脾”“發人猛省”的社會功能,駁斥那些視戲曲“壞人心術”“非堂堂學士所宜有”的謬論,謳歌表現百姓喜怒哀樂的民間戲曲。
▲成都大運會开幕式上的川劇表演
他還是清代著名的藏書家,一生酷愛書籍,致力於搜集和整理各類典籍。李調元所藏的書籍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不僅有經史子集等經典之作,還有詩詞歌賦、戲曲小說等文學作品。爲了妥善保存這些珍貴的書籍,他特地修建了一座藏書樓,名爲“萬卷樓”。這座樓不僅設計精巧,而且環境優雅,爲書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存放環境。然而,這些藏書未能保存下來。
寫了第一部川菜菜譜
蜀中名儒、“川劇之父”……
用流行的話來說
李調元像是一個“斜槓青年”
走過他的筆下的那些成都打卡點
去感受這位才子詩情畫意中的成都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就在下周!香慘了……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4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