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美食100 時令菜品 夏天又到三伏天!“2瓜1湯”別忘喫,應季而食,清涼消暑過夏天

夏天又到三伏天!“2瓜1湯”別忘喫,應季而食,清涼消暑過夏天

by admin - 2024-07-24 34 Views

隨着盛夏的腳步悄然而至,我們迎來了酷暑難耐的三伏天。在這炎炎夏日裏,飲食調養尤爲重要,推薦大家“2瓜1湯”不可少,順應時節,既能清涼解暑,又能滋養身心,輕松度夏。

一、黃瓜

黃瓜被譽爲“補水聖品之首”,其卓越之處在於極高的水分含量與極低的熱量,不僅能夠有效滋潤身體,還是減肥人士的理想選擇,助力健康輕盈。此外,黃瓜的食用方式極爲豐富多樣,無論是簡約清炒,還是爽口涼拌,都能完美展現其獨特風味,讓人回味無窮,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清新佳餚。

推薦食譜:黃瓜餡餃子

制作過程

1、首先,把黃瓜洗淨後切成細絲。爲了去掉黃瓜裏的多余水分,撒入適量的鹽,輕輕拌勻後放置5分鐘。時間到後,拿手輕輕攥幹黃瓜絲,擠出多余的水分,備用。

2、往碗裏打散幾個雞蛋,加上少許鹽調味,然後熱鍋涼油,把蛋液緩緩倒到鍋中。等到蛋液开始凝固時,拿筷子迅速攪拌,使其形成細碎的雞蛋塊。用鏟子輕輕按壓,確保雞蛋完全熟透且碎小,之後盛出備用。喜歡更細膩口感的,可以待雞蛋稍涼後,再用刀稍微切碎一些。

展开全文

3、將處理好的黃瓜絲與雞蛋碎放入一個大碗中,隨後加入適量的香油以提升香氣,再加入十三香和少許蠔油以增加風味和鮮味。由於黃瓜和雞蛋在之前都已加鹽處理,此時需根據個人口味嘗味後,適量添加鹽或其他調味料,確保餡料味道適中。最後,將所有材料充分攪拌均勻,餡料即完成。

4、取適量餡料放到餃子皮中央,對折捏緊邊緣,封口處可捏出自己喜歡的花紋。對於烹飪方式,有兩種選擇:

蒸餃:在蒸鍋中加入足夠的水,大火燒开後放入包好的餃子,保持大火蒸制約10分鐘,待餃子皮變得透明且餡料熟透即可。

水餃:另起一鍋水,大火燒开後下入餃子,輕輕攪拌防止粘連。待水再次沸騰後,加入一小碗冷水,再次煮开後即可關火。根據餃子大小和火力,這一過程可能需要重復一次或兩次,確保餃子完全熟透。

二、絲瓜

絲瓜,被譽爲“自然界中的第一美人瓜”,其全身蕴藏着豐富的益處,堪稱珍寶。它不僅是夏日裏清熱解暑的佳品,更是美容養顏的祕密武器。經常食用絲瓜,能有效滋潤肌膚,深層保溼補水,是追求美麗的女士們不可多得的天然護膚品。因此,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絲瓜無疑是日常飲食中的理想選擇。

推薦食譜:絲瓜炒雞蛋

制作過程

1、首先,將絲瓜洗淨後去皮,切成滾刀塊狀。接着,向絲瓜塊裏加上一勺食用鹽,輕輕拌勻,然後靜置醃制約10分鐘。這一步的目的是利用鹽分在絲瓜表面形成一層保護膜,有效防止絲瓜在烹飪過程中氧化變黑。

2、取一個碗,打入適量雞蛋,並加入少許鹽提味。隨後,再加入一勺料酒,用筷子或打蛋器充分打散,直至蛋液均勻細膩。料酒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去除雞蛋的腥味,還能使炒出的雞蛋更加嫩滑蓬松。

3、熱鍋涼油,待油溫適中時,將打散的蛋液緩緩倒入鍋中。輕輕晃動鍋體,讓蛋液均勻鋪开,等到蛋液开始凝固時,拿鏟子輕輕劃散,翻炒到雞蛋完全熟透且呈現金黃色後,盛出備用。

4、鍋中再次加入少量食用油,油熱後下入蒜末,小火煸炒出香味。隨後,將醃制好的絲瓜塊(記得倒掉醃制時滲出的水分)放入鍋中,轉中火快速翻炒,直至絲瓜變軟且顏色鮮亮。

5、最後,將之前炒好的雞蛋回鍋,與絲瓜一同翻炒均勻。根據個人口味,此時可適量調整鹽量。待所有食材充分融合且香味四溢時,即可關火出鍋,裝盤享用。

三、冬瓜

冬瓜,被譽爲自然界的“補水聖品”,它不僅能夠有效地爲人體補充日常所需的水分,更以其多樣的烹飪方式贏得了人們的喜愛。無論是清爽可口的炒菜,還是鮮美滋潤的湯品,冬瓜都能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讓人回味無窮。

推薦食譜:玉米冬瓜湯

制作過程:

1、首先,將玉米徹底清洗幹淨後切成塊狀備用。接着,冬瓜去皮去籽,同樣洗淨後切成塊狀,確保食材都已准備好。

2、在鍋中倒入少量食用油,开小火加熱。油熱後,將切好的冬瓜塊放入鍋中,用鏟子輕輕翻炒,使冬瓜均勻受熱並稍微軟化,增添一絲底味。

3、冬瓜翻炒均勻後,向鍋中加入一碗清水。隨後,將之前准備好的玉米塊也放入鍋中。調大火力,待水沸騰後,轉小火慢燉約十分鐘,讓玉米的香甜與冬瓜的清新充分融合在湯中。

4、根據個人口味偏好,在湯裏加進適量的鹽和少許雞精進行調味,拿勺子輕輕攪拌均勻,讓味道充分滲透進湯裏。最後,撒上一些新鮮的蔥花作爲點綴,增添色彩與香氣。

5、至此,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玉米冬瓜湯就完成了。將湯盛入碗中,即可享受這清爽可口的佳餚。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夏天又到三伏天!“2瓜1湯”別忘喫,應季而食,清涼消暑過夏天

地址:https://www.100economy.com/article/129185.html